五味养生日常养生军医老教授谈养生饮食当调
2024年04月28日 爱答资讯网
人在走向衰老的过程中,还要受饮食五味的影响。《黄帝内经》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指的是饮食中的甘苦酸辛咸五种气味,是化生气血的物质基础
,又是生命活动的力量源泉。甘味及辛味与身体的阳气产生密切相关;酸味、苦味和咸味与身体的阴精产生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饮食五味与我们养生保健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多食酸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食甜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能够正确进食五味,不偏不倚,才符合养生要求。五种气味,各有所属,各有所用。下面分别向大家介绍:甘味入脾。意思是适量的甘味食物有补脾胃作用,但是过量则会使脾气健运,湿浊内生,出现脘腹胀满。因此《黄帝内经》说:“味过于甘,脾气滞,胃气乃厚。”可见甘味适量可以健脾,过量就会伤脾
,妨碍脾胃功能。所以,要做到健脾养生,就要调节好饮食的甘味,经常胃腹胀满的人,就要少食甘甜的东西。肌肉有病少食甘,否则会致壅气而肿甚。苦味入心。即适量的苦味食物有补心作用,但是过量则会损伤心气,出现心悸烦闷,甚至使得心火亏损,而致肾水上泛,出现面色黧黑,胸满喘促等。如《黄帝内经》所说:“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可见苦味过量则对心有害,并妨碍心肾功能的协调。所以要做到养心防衰,就要调节好饮食的苦味。如若体质寒气大,就要少食苦味的东西,因苦属阴,不利于阳气的生长。有骨病的人,不能过多食苦,否则可克伐骨力。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酸味入肝。即适量的酸味食物有补肝作用,但是过量则会导致肝气偏亢。肝气偏亢则会肝木乘土,致脾气衰弱,或使肝本身受损,而致肝气不足。如《黄帝内经》所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可见,酸味过量对肝有害,又妨碍肝脾功能的协调。所以要做到保肝防衰,就要调节好食物的酸味。脾虚者少食酸,防止酸味妨碍脾胃功能。酸味伤筋,因为酸敛可使筋缩,故筋骨有病不能过多食酸。
辛味入肺。即适量的辛味食物有补肺作用,但是过量则会对肺有害。可致肺气乘肝,精神情志受影响,并妨碍肺肝心功能的协调。所以,要做到补肺防衰,就要调节好食物的辛味。身热性急躁的人,要少吃辛辣气味的东西,因辛属阳,阳盛则热,故当避之。气虚的人,过食辛味
,使气耗散,加重气虚。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枯。咸味入肾。即适量的咸味食物有补肾作用,但是过量则使肾气偏亢。肾水侮土(肾属水,脾气土),水气扰心,可心情不畅,肌肉萎缩,或使肾本身受损而腰骨枯槁。如《金匮要略》所说:“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黄帝内经》所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可见,咸味过量对肾有害,并妨碍肾脾心功能的协调。所以要做到保肾防衰,就要调节好食物的咸味。津亏血少之人,少食咸,因咸能渗泄津液而伤血,导致血液凝涩并出现口渴等。
转自军网 作者: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郭志红教授 莫鹏 责任编辑:郝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