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只北极宝宝2岁去北极8岁环游世界不上
2025年01月06日 爱答资讯网
【做最闲那条鱼第263篇头条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引言:
别人养娃有远方,北极南极遍环游。
自家养娃多苟且。语数外补习,歌舞兴趣班。
——《临江仙•养娃》
昨天午餐,听到身边某个女同事热烈谈论网上看到的“养娃神话”,越说越带劲儿,开始兴致勃勃的分享文章,最后她大发感慨:“我们养娃是眼前的苟且,人家才是诗和远方。”
让她羡慕无比的是一个杭州男孩的爸爸。在当下“鸡娃”遍地,焦虑爆表的教育环境下,他不但拒绝买学区房,而且假期不送娃上各种补习班,而是带着娃天南海北到处玩。
这一路玩,玩出了一部纪录片。
2岁多就去了北极。
到南极逗企鹅。
在智利穿沙漠。
去土耳其坐热气球。
钓亚马逊的恶魔食人鱼。
访战区废墟,探可可西里,闯青藏高原;登雪山、划皮划艇、野外拍摄……一系列活动都展示了孩子生长和教育环境的特别。
能持有这样育娃理念且营造如此环境,父母自然也不一般。
这位爸爸叫徐承华,圈里人都叫他老极。他是一个环球旅行家、纪录片导演。他去过全世界五六十个国家。有娃之后,继续带老婆孩子去旅行。这个8岁就拥有自己纪录片的娃是他的儿子辛巴。
老极说他和太太都“太爱玩了”,也曾担心有了娃后必须要去权衡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之间的得失。
但他坚定的表示自己绝对不是那种有了孩子之后,就放弃一切的生活、放弃原来的爱好、放弃梦想的人。他都认为家庭的核心是在个人的身上,要活得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看完这个娃的成长过程,我就明白了同事的感受。圈养“鸡娃”让人很焦虑,放养“天娃”也会带来另一种焦虑。看别人诗和远方何尝不是焦虑的源头?
他人的生活总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自己的生活充满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仅比谁上的补习班上多才有压力,比谁不上补习班同样压力重重。
老极的生活是很难复制的,他娃的成长经历同样无法照搬。
首先,遇上志同道合、步调一致的伴侣。这一条足以秒杀90%的家庭。像老极这样热爱自由热衷冒险的人,如果伴侣不是同道中人就得极度包容他的生活方式,否则家庭很容易分崩离析。志同道合是一方面,步调一致是另一方面。很多伴侣刚开始因为志同道合走在一起,但步入婚姻后,步调开始前后不一,各走各路。
我一个朋友的一位男同事,极其热爱户外活动,近几年发展成为各种极限运动。但凡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运动风险大,外出多。这么一折腾下来,家里基本顾不上了。夫人整天担惊受怕不说,平日还得照顾一家老小。时日一长,怨言日增。果然两人的婚姻很快走到了尽头。
其次,老极不是业余“玩家”,而是专业“玩家”。专业“玩家”的玩儿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玩儿”,是有价值的输出。不然就不会有《辛巴奇遇记》的诞生。这种专业性、极致性、稀缺性一定程度保证了他可以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赛道”,且有能力走得更远更好更宽阔。
所以奋斗让我们抑郁,安逸让我们焦虑。这才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
走大多数人走的路,是大多数人的宿命。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