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验分析陶虹小欢喜收官陶虹非典型育儿
2024年05月14日 爱答资讯网
《小欢喜》催泪收官,剧中演绎的家庭教育,引发了全网热议。
有人说,中国式的父母大多是“纠错”教育,把孩子的行为校准到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上。
就像单身母亲宋倩,她总是想着怎样纠正女儿英子的各种行为,尽量避免失败和错误。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体采访笑称,
“我和宋倩不一样,我不是一个“正常”的母亲。”
陶虹所说的“不正常”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鼓励孩子试错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会用软软的防撞条把家里的各种桌角都包起来,保护孩子。
可是,陶虹家里始终没有粘过桌角。
女儿徐小宝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着她揉半天,安抚她。
第二次,女儿又走过去了。
尽管陶虹很紧张,但她没有动,眼睁睁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儿又大哭。陶虹就抱着她,帮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儿不哭了,陶虹再告诉她,这样很危险。
第三次,女儿又朝桌子走过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时候,她自己就绕过去了。
陶虹和女儿
陶虹所实施的,正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后果教育法。
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选择产生的自然而然的后果,是用直接的体验取代了说教或者惩罚,从而促使他们汲取教训。
自然后果法的实质是“体验式成长”,以后果来引导孩子自然朝正向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也是他们成长必经的过程。
如果我们过于保护孩子,不舍得他们受伤,不忍心他们失败。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机会。
我们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尊重。
允许孩子犯错有一次,女儿在临出门时,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为当时急着出门,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儿。
被她这么一吼,女儿一哆嗦,当即就愣住了,满眼恐惧地望着她不说话,甚至连哭都忘了。
当陶虹看到女儿惊恐的眼神,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
事后,她反思自己,“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她的错误,这个世界谁能包容她?”
后来,当女儿第二次犯错时,陶虹不再大声责骂女儿,而是立即走过去抱住了女儿,对她说:“害怕了吧,没事没事。”
没想到,女儿“哇”一声就哭了。
陶虹说,
“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观念里,从小不允许犯错,爸爸妈妈不允许我们犯错,老师不允许犯错,到最后你连自己都不允许自己犯错。
可是,犯错本来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错了,没有什么关系,把它改正过来,多棒的一件事儿。”
她想让女儿知道,“妈妈是允许我犯错的”。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份允许。有了这份允许,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气。
不急于纠错徐小宝小时候很希望自己是个特别的人,但是她自己找不到什么特别之处。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她就会对人说:我爸爸是徐峥,或者我妈妈是陶虹。
每次听到女儿说这话的时候,陶虹其实心里是有一点反感的,但她没有真的去阻止女儿。
因为陶虹觉得那不过是女儿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如果因为这件事,批评了女儿,会让孩子觉得提到爸爸妈妈是羞辱的,这反而是一种伤害。
后来,女儿发现这个方式并没有效果,就不再对人说父母是谁了。
陶虹说,
“看到孩子不对的时候也别急着否定。
先问一问,这个行为背后的诉求是什么,要告诉他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能不能承担?能承担,去试错没问题。
也正是因为小时候允许他犯这些小错,他尝试过什么叫失败,知道什么叫承担后果了,他将来自觉就不会犯大错,因为他会衡量这个后果。”
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曾说过,
“人类是以‘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犯小的错误,可能就会犯更严重的错误。”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去体验,去试错。
在孩子面前示弱徐小宝很小的时候,不敢玩积木。
陶虹就寻思着,是不是因为积木太小了摞不上去,就又去买了大的,但女儿还是不肯玩。
后来她发现,女儿不爱玩积木是因为妈妈玩得太好了,女儿觉得自己搭不成这么好,就不碰它了。
于是,陶虹就假装自己也摆得不好,故意让堆得高高的积木“哗”一下就倒了,她还带动爸爸徐峥一起表演“失误”。
女儿发现原来爸爸妈妈也一样会有失败的时候,忽然变得很高兴。恢复了自信心,从此以后她什么样的积木都能搭。
有的孩子没有自信心,是因为觉得别人比自己强太多,根本无法超越,就索性放弃了。
能干的父母,大多控制欲比较强,会不自觉地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
从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帮孩子,实际效果却是,父母太强势,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成长的机会。
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悄悄地给搭建孩子自我成长的台阶。
接纳孩子的平凡有一次,陶虹去看女儿汇报演出。
她满怀希望地看到女儿能站舞台中间,或者是前两排,脱颖而出。
结果,女儿却躲在在侧幕条边上第二排,倒数第二个。
更糟糕的是,在女儿前面的孩子都长得比她高大,表演的时候,陶虹看不到女儿的脸,只有女儿胳膊和腿伸出来的时候能看到。
陶虹当时坐台下,望着台上的女儿,问自己:
“如果我的孩子就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孩子,没有任何特殊的闪光点,我能接受吗?
我会因为这个,说她辜负我了,因此就不爱她吗?
知道她不能考清华,我就不给她饭吃?
我想,我不会。
该爱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她再平凡,对我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礼物。”
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凡的孩子,这是现代父母们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爱他所是,而非爱你所愿”,这才是真正的亲子之爱。
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很不容易。
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陶虹深有感悟,
“所有的父母都太怕犯错误了,才造成了‘做父母好难’。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呀,没有人会天生知道怎么做父母,所以承认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告诉孩子‘你会犯错,我也会犯错’。但是大人不怕犯错,大人犯错之后会改正它。”
父母首先要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接受孩子的平凡。
陶虹一家人
陶虹说,
亲子关系就是从建立第一天起,你的结束就是再见。
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
(你)做的一切事情就是有一天要把她送出去。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你的孩子看到你时,TA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像陶虹那样“不正常”,无条件地接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