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的必修课全集日本学者提出育儿四训
2024年05月14日 爱答资讯网
文 | 可乐妈+袁小肚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01我在留学中介公司上班,最近一位家长的行为,引起了全公司的热议。
计划出国读研究生的是他儿子。但从学校、教授、专业的专业,到宿舍的地理位置、几人合住,全是这位家长出面敲定,全程我们都没有见到留学当事人。我们心想:这孩子真是一个甩手掌柜啊。
可是没过多久,负责他留学的同事接到了这位同学的微信好友申请,他问同事:能不能把这次申请留学搞砸?
同事很纳闷,详细了解之后才知道,他根本不想留学,一切都是他爸爸的想法,看到同事家孩子都留学了,也想让自己孩子出国。但是孩子还是想在职场上打拼,而且现在已经拿到了一个不错的offer。
原来,这又是一个对孩子人生过度干涉的家长。
02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是爱更是伤害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干涉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出现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作为成年人,面对人生有足够的经验,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面临抉择的时候,他们都要插手,可总是出现各种问题,事与愿违。
(1)父母过度控制,会让孩子很压抑
电视剧《小欢喜》里最喜欢乔英子。英子性格好、懂事、学习还好,是典型别人家的孩子。
可她后期得了中度抑郁症,在失眠34天后离家出走,被爸爸妈妈发现后,甚至还想跳海。
而一切都是因为她的妈妈宋倩对她生活学习和未来选择的过度干涉。
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通过"健康的反抗",来扩展自己的心理边界,这样大脑和心理才会得到自动的成长。而当父母过度控制孩子之后,孩子无法反抗父母,无法扩展自己的心理边界时,大脑就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这些家庭的孩子可能会患上抑郁症、依赖症、饮食障碍等病症。
(2)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孩子容易没有主见
养育孩子的最大主题就是"独立"。
独立,意味着他能够独自立足于世,通过自己的劳动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有尊严地幸福地度过一生。这里不仅包括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核心理论,里面有一个概念是"机能健全的人",这样的人的显著特征就是意志自由。
他们拥有生活的个人权利感,自己的决定全部来自自己的意愿,相信未来由自己决定。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制。
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非如此。我们常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犹豫不决、偏听偏信,或者选择障碍。
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自我决定或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从小锻炼。
就像奔跑一样,如果他们没有锻炼出奔跑的肌肉,那该让他们奔跑的时候,他们跑不动也跑不远。
03 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课养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最大的智慧在于一个"放"字。学会"放",是父母的必修课。
记得看过一个视频:一对白颊黑雁鸟在悬崖边筑巢,孵出了三只小宝宝,宝宝刚出生,就被妈妈赶下悬崖,宝宝在悬崖的石头上翻滚、跌撞,有的宝宝死了,有的宝宝学会了飞翔。
是白颊黑雁鸟狠心吗?并不是。在我看来,这是父母的养育智慧,它们知道,只有能够独立飞翔的小鸟才能够抵御今后生存的各种困难。
关于"放",日本学者提出了“育儿四训”,我看到后很受启发。
①乳児はしっかり肌を離すな。
(孩子是婴儿时,肌肤不要离开孩子。)
②幼児は肌を離せ、手を離すな。
(孩子是幼儿时,肌肤离开,但手不要离开孩子。)
③少年は手を離せ、目を離すな。
(孩子是少年时,手要放开,但目光不要离开孩子。)
④青年は目を離せ、心を離すな。
(孩子是青年时,目光要离开,但心不要离开孩子。)
四句话言简意赅,却包含着丰富的育儿哲学,为了避免对孩子过度控制,我们可以试试这样做。
(1)关注长期目标
还记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提出的一条自我管理习惯是"以终为始",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人,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注意,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在围绕这个主题。
那年爱马还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但是,她却可以带领外婆阿姨妹妹们从巴黎转机飞上海,过关后顺利找到离登机口最近的休息室。
马伊琍只是在电话里指导她,她便可以迅速查阅到屏幕上航班信息,主动向工作人员询问登机时间。
如果是我们成年人,在国外转机的时候也会害怕吧,可7岁的小爱马就做到了,还领着一大家子人。
我注意到妈妈马伊琍的做法,她是打电话指导爱马如何做,而不是让爱马把电话给机场工作人员自己沟通,也不是让家里成年人去解决。
因为她知道,让爱马去做,更能够锻炼爱马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经验,将来再有类似的事情,就知道该如何去做。
(2)交给孩子决策权
决策权是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最原始和基本的权利。孩子2岁时会出现秩序敏感期,这时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有了做决定的意识。
秩序敏感期也叫terrible 2,我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的一个技巧,就是赋予孩子决策权。比如,想给他们穿衣服时,他们总是爱说"不",那我们可以拿出两件衣服,让他们选择,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给孩子穿衣服这个任务。
伴随着孩子成长,他们能够决策的事情越来越多,如果贸然收回决策权,那势必出现亲子矛盾。
《小欢喜》里的一个悲剧就是跳楼自杀的丁一,他想学习地质学,可父母非让他学金融学,结果到了大学之后,他每夜失眠,最终遗憾休学自杀。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边不断否定孩子的想法,一边要求孩子有主见。
我见过太多优秀的同事,他们非常有行动力,能够完美地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但是非常缺乏决策力。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从小被家人安排惯了,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听安排就行。
可是这样的人,最多就是优秀的员工,永远无法成为优秀的老板。
(3)父母在教育孩子同时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
还记得在《我家那姑娘》节目中,papi酱讲了自己的人生排序,引起网友热议。 她的人生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因为能够陪伴自己走完一生的人只有自己,拥有爱自己的能力才能够爱别人。
生活不止有育儿一个主题,还有事业、爱好、伴侣、父母、朋友。当我们只围着孩子一个人转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我们的所有付出是应该的,同时我们也没能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知道,在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生活也可以很美好。
孙俪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她生了等等和小花之后,依然坚持瑜伽、普拉提、绘画、书法,同时还不断推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可能没有孙俪那样时间灵活、条件优越,但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生活的重心。不把孩子当成生活唯一的目标,自然不会把控制欲都放在孩子身上。
养孩子的智慧,在于一牵一放。适时牵手,指导孩子成长判断是非;适时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风雨,坚韧成长。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不追,因为孩子正在学习独立,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不追,是因为他们已经走上了自己的人生轨道。
END
我是可乐妈,一个少女心满满的妈妈,每天分享育儿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可乐妈育儿。图片选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