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的寓意说明什么庄子养生主用故事讲述
2024年04月28日 爱答资讯网
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写的代表作品之一《养生主》,主旨是讲述养生之道的,其内涵之精华,始终是后代世人传承、前行的思想“灯塔”!
庄子在《养生主》作品中,循循善导,用故事讲述了:人的生命从有限到长生之道!
庄子认为:普通人生命是有限的(“生也有涯”);而人的知识(认识)是无限的、延续的(“知也无涯”);所以有限、无限的界限要有区别,如果混为一谈,“以有涯求无涯”,人就会处于危险、疲劳的状态(“殆矣”);既然这样,自己还硬要去追求“永生”、“长生不老”(“无涯”),人们就会经常处于更危险、更疲困的处境(“殆而已矣”)。人们日常做的小善事并没有功名,做出的小恶事也不会受到刑罚(“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如果人们超越了善恶,在生活中能够像人体背部中间的督脉畅通那样去遵循“中道”、顺应“中虚”(“缘督以为经”),就可以实现:保养身体、保全天性、养护亲人,尽享天年(“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在下边讲述了4个故事,让人们去感悟体悟:“生命从有限到长生之道”的奥秘!
第一个故事:“庖丁解牛”。厨师宰牛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其实是形相异而道相近,通过厨师熟练精湛的宰牛过程,让文惠君悟出了养生之道。
你看,厨师宰牛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目睹这个过程,文惠君惊叹了:“嘻,真妙呀!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厨师放下刀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开始宰牛时,所看见的是一头整牛,三年后,就不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感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依赖心神在运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剖开肌肉骨骼间的缝隙,将刀滑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都是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顺着牛的自身构造去解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从没有碰撞过牛体经络聚结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更没有触碰过那些大骨头!优良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这把刀十九年了,宰杀的牛牲有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的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牛的骨节及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有空隙,便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是多么地宽绰而有余地呀(“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使用十九年刀锋仍像刚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之处,看到难于下刀,我就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操刀十分轻微。用刀将牛肉牛骨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新鲜的泥土堆放在地上。然后我提起刀站在那儿,环顾四周,内心得意,踌躇满志,这时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惊叹道: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悟到养生的道理了(“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第二个故事:惊见右师。宋国的公文轩见到右师后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啊?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回答:“天生的,不是人为的(“天也,非人也”)。老天爷生就了我,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完全是上天所赋予的,所以我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第三个故事:湖泽野鸡。沼泽边的野鸡走出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出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圈养在笼子里,假如在笼中,虽然它精力旺盛,但也是很不快乐的。(“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第四个故事:为老子吊丧。老聃死了,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三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你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秦失回答:“是的。”弟子们又问:“吊唁朋友能像这样子吗?”秦失说:当然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已经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刚才我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有年轻人在哭他,他们一定有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的原因。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从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自然的解脱,好像上天为你解除倒悬之苦似的。(“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我们听了四个故事,从其寓意中能体会出什么养生道理呢?
一是明其道。“养生主”,意为“养生之道”。养生之道是什么?庄子概括为“缘督以为经”:人应该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道”明白了,目标也就明确了,养生的目标应该是“长生”!为什么庄子提出的养生目标不是“永生”呢?因为普通人“生也有涯”(人的生存、生长是有界限的),所以不能违背自然之道去祈求“永生”。养生追求的最高年龄应该有多长?也就是“可以尽年”,即可以享尽人的自然天年、天寿!
二是顺其理。人们对养生之道有了明确认识,要实现它,就要遵循正确的道理,顺从适合的理念,需要以此为指导去实践、去修正自身错误。养生要像庖丁解牛那样做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能像公文轩见到右师天生残疾时那样惊异失态,也不能把野鸡关在笼中去圈养,因为那些都是没有顺应自然的天性去看待事物、去做事情;对待生死也要有秦失的达观态度,不能喜生而恶死,而应哀乐不能入、安时而处顺!
三是照其做。“庖丁解牛”,从开始时看到的是整牛,三年后看到的是分解的牛,十九年后宰牛的刀锋依然如新,这时庖丁在宰牛过程中不再是去靠眼睛指引,而是靠心神直觉去引导自己的动作。从外行到内行,再到专家,宰牛与养生的沟通桥梁就是“理”、就是“道”,就是实践!养生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它有真伪、深浅、长短之分,判别它们的标准是实践。从提出“养生”到成为“养生人”,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从“养生人”到成为“养生家”,更是在实践中锻炼磨砺、精益求精的过程
。四是传其神。人生是有限的(“生也有涯”),而人的精神是无限的(“知也无涯”),人类的精神无限之途是通过代代传承实现的,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养生既包括养身,也包括养心、养神,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养生的重点应该是“养神”,因为精神是人生的精华,它可以传承、可以“长生”!
阅读庄周《养生主》一文,可以对后世人们的养生有哪些启示呢?
本文作者认为:
一是具有重大的思想指导意义。顺其自然,是人应该遵循的客观、科学的养生原则,不应该违背自然去追求“长生”,就像秦始皇派徐福寻求“长生之药”,而是应该遵循自然之道去养生、尽享天寿。
二是具有长远的养生实践指导意义。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养生原则;寡欲、节欲、制欲,一直是许多人追求的养生方式;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也一直成为许多人实践的养生方法。
三是对学习庄子典籍的解读态度有指导意义。对庄子文章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避世的也有借此之道去适世的,阅读者常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而异。所谓顺从“天道”、顺其自然,至少是在阅读中应该按照适合自己的标准去做选择,当然更好的是能够做到兼顾,按照适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标准去做出好的选择。对待众人不同的学习认识,能做到大道同途最好,做不到时也应“求同存异”,心怀一颗包容之心,共同营造“百花齐放”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