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处处是聪明孩子养成记育儿路上多少
2024年05月14日 爱答资讯网
我第一次送儿子去课外机构上数学课的时候,他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
偶尔老师课堂提问,他像软体动物一样扭动着起来,说一句话顿三顿,犹豫不决地计算黑板上的算式。
下课以后,我有些抱歉地对老师说:不好意思啊,我家孩子就是有点胆小内向。
老师看了我儿子一眼:他正和刚认识的同学们抢鼠标,热火朝天地争论接下来到底该放哪个教学动画片。
老师沉吟了一下,对我说,您家孩子不是内向。他是口算太差了。
就这么一句话,我知道这是位新来的老师。但凡是有点经验的机构老师,都会顺着家长的话茬,脸上带着慈爱的笑:
“是啊,孩子是有点内向。多上几节课,就好了。“
或者,
“孩子特别聪明,就是粗心。不然这张卷子一定全对。“
我至今还记得一年前,送妹妹学围棋的时候,试课老师脸上那种惊喜而如获至宝的神情:
“这孩子真是太棒了。年龄这么小就能坐得住,而且我说的全都听懂了。快下课的时候,还和我走了几步棋。真的太难得了。“
弄得我一下也激动起来。
中年老母的想象力,本来就和酒精一样挥发得快。有了老师这点催化剂,乙醇分子更是刹那间就填充了梦想空间的每个角落。
我仿佛看见三岁多的妹妹,化身为未来的谢军,正在领奖台上冲我微笑。
头脑一热我就刷了第一阶段的培训费。
现在我们家的棋盘已经落满了灰,当初老师嘴里那个“很有下棋天赋“的神童,每次从幼儿园回来,都会坐在电视机前看《熊出没》,乐得嘴都合不拢。
在她身上,没有谢军的身影,倒是有贾玲的几份神韵。
而且,她好像和老师串通好了一样,恰巧在我们进入到正式学习的第二阶段、所有培训费都不能退的那天,提出“死也不要学围棋了。“
现在我们还有50多节课挂在机构的账面上。看来我只能再生一个不带坑妈基因的老三,慢慢把它们消耗掉。
育儿路上,到处都是谎言
最早,是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亲朋好友纷至沓来,砸吧着嘴交口称赞,多漂亮的孩子啊。眼睛随了爸爸,嘴巴像妈妈。
而你看着孩子被产道挤压的冬瓜脑袋,真实的想法是:
这是哪里来的妖怪?能退吗?
孩子稍长,你还会听到类似:
这孩子头发颜色真洋气,省得染了。(其实是缺维生素引起的发质枯黄。)
这孩子真是天庭饱满,一定有福气。(其实是缺钙,额头两边突起来。)
朋友的孩子,两岁多还不会说话,身边的朋友一直宽慰她,贵人迟言,这是当官的面相,再过段时间就好了。结果她也没当回事,拖了很久才去检查,这才发现,这孩子不是说话有问题,而是耳朵听不见。
另一位妈妈,在孩子约莫一岁多的时候,开始觉得孩子的骨骼发育不太对劲。但周围的亲戚朋友都说长长就好了;带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
但这位妈妈对照老大的抚养经验,凭着直觉断定一定有哪儿不对,于是一有时间就泡各种医学论坛,终于从一位大夫那儿听说了一种在山西才常见的小儿骨科疾病,最终确诊自家的孩子是脊椎裂。
有时候,谎言来自爱你和你信任的人。他们不是刻意蒙骗,而是为了让你高兴,或是自身的认知存在局限。
更多谎言后的动机则复杂得多,大部分出于利益。
现在身边的朋友说孩子不好养,我第一个反应是观点看的太多了。
铺天盖地的育儿专家和育儿公众号,头天告诉你孩子要“富养“,第二天又说孩子要”穷养“;头条还在说,“出国旅游开拓孩子的视野”,紧接的二条却又说:“远途旅行劳民伤财,对孩子全无必要”。
来自其他商业机构的谎言则更加不胜枚举,最常见的话术是:
“只要怎么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怎么样。”
具体到房地产中介,是“只要买了这儿的学区房,就可以上旁边的**附小了。”
英文学习机构,“只要上完我们的自然拼读,就可以直接阅读英文小说了”;
教育中介:“只要选择我们一对一的专家教学,就能上北大清华了。“
在这样的谎言面前,家长们如果不保持冷静和警醒,损失钱是小事,耽误了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大事。
关于育儿最大的不真实,其实来自家长本身。他们为自己编织的最大谎言就是:我的孩子很优秀,他一定可以……..
上985,211;上常春藤盟校;过不同一般的生活!
一个孩子平平安安长大,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和收入,找一个同样普通的配偶,生一个普通的小小孩,有空开车带老去的爸妈吃吃海底捞……
这在大部分中国家长的眼中,是失败的人生。
他们宁可守在空巢里,寂寥的两张老脸相对吃“老年餐桌”;只要儿女在一线城市或国外”上班“, 哪怕余生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也是与有荣焉。
孩子如果不出色,他们第一想到的不是接受这份“不出色”, 而是“既然这里不出色,其他方面一定会出色”,”数学不行,那就拼英语“,”一个培训机构不够,那就多上几个”。
……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有什么困惑,父母们会让他们“别瞎琢磨。书读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本科解决不了,那就考研;研究生解决不了,那就读博。爬到学术界的巅峰,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然而并不是。
今年过完春节,两周不到的时间,死了两个博士。一个是中科大的刘春杨,选择了溺水;一个是斯坦福大学的Ziwen (Jerry) Wang ,选择了自缢。
刘春杨的姐姐说,春杨今年应该就博士毕业了。家里条件不好,一直盼着他早点读出来。本以为,等他一毕业一切就都好了。
他们都是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爬到百万学子艳羡的学术高峰,却从一切皆有可能,到一切化为乌有。
4
前两天,我的一位前同事告诉我,她儿子已经从厨师学校毕业上班了。过年没休假,加班工作领了三倍薪水,给父母和爷爷奶奶各打了一个大红包,把全家人暖到不行。
同事现在是外企的销售总监,和先生都是985,211毕业,但儿子初中就无心向学,痴迷于烹饪,于是两口子一合计,索性让他上了厨艺学校。
现在儿子工作很好,新交了个女朋友,人生志向是开自己的连锁品牌餐厅。 她还计划退休后去儿子的餐厅打工。
世上没有一种保险叫:“只要怎样,就能怎样“。人生永远充斥着不确定因素。
但有一种余地叫“不能这样,还能那样”;不确定的因素背后,是千万条不同的道路。
接受平凡、正视个体差异,保持客观和警醒,不为外界谎言所欺骗,更杜绝自欺欺人、作茧自缚。
做这样明白的父母,就是对儿女最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