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答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

养纺织娘的宝宝有趣的鸣虫小科普一鸣虫的玩

2025年01月06日 爱答资讯网

近几个月来,老蒋在头条发布了不少鸣虫的小视频和文章,收到一些网友的好评,在此十分感谢大家的认可。为了帮助虫友们更好地了解和饲养鸣虫,老蒋打算推出鸣虫小科普系列,介绍一些玩赏鸣虫的基本知识,包括它们的形态、生态特性、习性等。抛砖引玉,老蒋期待你的阅读和留言。

鸣虫的玩赏历史(中篇)

斗蟋蟀的风气,顾文荐《负暄杂录》说始于唐代天宝年间,但至今未见有唐人的诗文记载,直到宋代文献中才开始有斗蟋蟀的记录。南宋词人姜白石著名的歌诵蟋蟀的名词《齐天乐》序文中说:“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缕象齿为楼观以贮之”。那时候一枚好蟋蟀已能卖到二三十万钱,有钱人甚至用象牙器具来饲养它,可见南宋时斗蟋蟀之风已十分兴盛。宋末奸相贾似道置军国大事于不顾,整天和姬妾们在府中斗蟋蟀,并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对蟋蟀的鸣声、习性和玩赏,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和著录。宋时,除了玩赏蟋蟀外,民间还广为饲养其他鸣虫如蝉、纺织娘等。

宋人罗愿的《尔雅翼》一书中对纺织娘的形状、色泽、鸣声、习性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莎鸡振羽作声,其状头小而羽大,有青褐两种。率以6月振羽作声,连夜札札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故一名‘梭鸡’,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盖其鸣时又正当络丝之候。”这里不仅描绘了纺织娘的鸣声和它的得名,还明确指出纺织娘有青色和褐色两种。而现在有些鸣虫爱好者,由于没有捕捉实践经验,错误地认为翅色年壮时是青色的,衰老时变为褐色了,这种错误认识,连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都会见笑的。《尔雅翼》中还讲到纺织娘“今小儿夜也养之,听其声,能食瓜苋之属”。可见宋代民间饲养纺织娘,夜间听其鸣叫已是十分普遍了。

到了明代,捕捉和玩赏鸣虫的风气更加盛了。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就是一个鸣虫酷爱者。他不但养斗蟋蟀,还饲养过蝈蝈,他说:“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食丝瓜花及瓜穰,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余尝畜二笼,挂之檐间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少时读书杜庄,晞发松林景象,如在目前。自以为蛙鸣鹤唳,不能及也”。诗人将蝈蝈挂在檐间露下,使它们整夜鸣叫,他认为蝈蝈的鸣声清雅异常,甚至远远超过蛙鼓鹤唳之声,引起了诗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袁宏道对金钟儿也十分欣赏:“又一种亦微类促织,而韵致悠扬如金玉中出,温和亮彻,听之令人气平。京师人谓之金钟儿。见暗则鸣,遇明则止”。把金钟儿的形状好似蟋蟀,鸣声韵味十足带有金属声,温和嘹亮,以及喜暗厌亮的习性描绘得十分形象生动。如果没有饲养玩赏的实际经验,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未完待续)

附鸣虫的玩赏历史(上篇)链接:有趣的鸣虫小科普(一):鸣虫的玩赏历史(上篇)

(注:来源蒋青海2000年1月《鸣虫欣赏饲养300答》•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你有花鸟鱼虫方面的疑惑吗?欢迎留言,一起探讨。如果你有高见,也恭候交流分享。今日头条搜索“老蒋究了”,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感受更多精彩和乐趣吧!

空中美语杂志官网

赢未来编辑部

芒种网站

新教育时代编辑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