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加减治疗19例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4年02月18日 爱答资讯网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19例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5年之间治疗黄疸19例患者使用茵陈蒿汤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患者,显效13例,占68.4%,好转4例,占21.1%,无效2例,占10.5%,总有效率为89.5%。结论:茵陈蒿汤加减对于黄疸患者的治疗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广泛性应用。
关键词:茵陈蒿汤;黄疸;临床效果
黄疸是感受湿邪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症。其中尤以目白睛黄染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黄疸在古代亦称黄瘅,由于疸和瘅通,故其义相同。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他病症。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肝细胞学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笔者临床上目前使用茵陈蒿汤加减对黄疸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总结我院在五年内收治的19例黄疸患者使用茵陈蒿汤加减进行治疗后的疾病转归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见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14岁,年龄最大为69岁,平均年龄为43岁,病程最短为10天,病程最长为2年。平均病程为3个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1].1.全部患者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白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典型病史,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2治疗方法
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基本方:茵陈15g,栀子10g,大黄10g加减:如有发热可加黄芩10g,板蓝根10g,虎杖10g以清热解毒。恶心呕吐较甚者可加半夏10g,竹茹10g以降逆止呕。胁肋胀痛者可加郁金10g,枳壳10g,川楝子10g,木香8g以疏肝理气止痛。热毒较甚者,可加升麻8g,连翘10g,大青叶10g以清热解毒。伴有湿邪重,可加车前子(包煎)15g,猪苓10g,泽泻10g以渗利湿邪,使湿邪分消,从二便而去。水煎服取汁600ml,分3次温服,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忌过饱饮食、过度紧张、过度劳累等因素。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1]制定。显效:治疗7---28天后,患者目黄,身黄,尿黄消退,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症状已无,全身症状缓解。好转:治疗7---28天后,患者目黄,身黄,尿黄等症状缓解。目睛发黄缓解。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症状已无,全身症状基本缓解。无效:患者目黄,身黄,尿黄等症状加重,目睛发黄加重。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症状无缓解且加重。无效的急忙转到三甲医院治疗。
3.2治疗结果
显效13例,占68.4%,好转4例,占21.1%,无效2例,占10.5%,总有效率为89.5%。
4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女,36岁,推销员。病史:因工作原因经常在外面进餐,4天前发现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色较重,色黄鲜明,口渴,恶心,欲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在家服用药物后未见好转,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随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胁肋部压痛且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象弦数或滑数。诊断为黄疸。辩证类型属于热重于湿证,病史概要:由于湿热熏蒸,热重于湿,而热邪伤津,胆汁不循常道,泛滥肌肤所致。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方药:茵陈15g,栀子10,大黄10g,黄芩10g,板蓝根10g,虎杖10g,半夏10g,竹茹10g,郁金10g,枳壳10g,川楝子10g,木香8g,升麻8g,连翘10g,大青叶10g,车前子(包煎)15g,猪苓10g,泽泻10g,柴胡10g,郁李仁10g,厚朴10g。服药7天后,目白睛发黄轻微缓解,迅速至全身发黄,黄色较重,色黄鲜明,口渴,恶心,欲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等症状缓解。连服2个疗程后目白睛发黄,全身发黄,色黄鲜明等症状基本消退,口渴、恶心、欲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等症状已无,全身症状缓解。之后按原方加减服用3-4个疗程后,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色较重,色黄鲜明等症状消退,口渴,恶心,欲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等症状已无,病情明显好转。患者出院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5讨论
黄疸的发生往往内外相因患病,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故《金贵要略.黄疸病脉证井治》有“黄家所有,从湿得之”的论断,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是脾胃波及肝胆。黄疸病症的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但从整个病理演变分析,发黄的关键是湿蒸郁热。从外因来看,外邪不得泄越是发黄的重要因素。如《伤寒论.阳明病》:“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从内因来看,湿邪蕴结中焦,阻滞气机,致使肝气郁滞不解,內结不散的突出特点。正如程钟龄所说:“黄疸者.....湿热郁蒸所致,如氤搵相识,湿蒸热郁而黄成矣。”黄疸病症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化热,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至于急黄是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也与中阳偏盛与偏衰密切相关。黄疸病症的论述始见于《内径》。《金贵要略》以湿热发黄为重点,论述了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黄等,宋代《圣济总录》分为九疸三十六黄,宋代韩诋和著《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阳证”外,还特设《阴黄证篇》,元代罗天益著《卫生宝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从热化为阳黄,湿化寒为阴黄,把阳黄和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指导意义较大,至今仍被采用。《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对黄疸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在沈金鰲的《沈氏尊生书》中指出:“又有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而茵陈蒿汤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之主方,《伤寒论》用治瘀热发黄,《金贵要略》用治谷疸没病因皆因湿热壅阻中焦所致,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故见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湿热不得外泄,湿热交蒸,熏蒸肝胆,郁阻气血,致使胆汁外邪,泛于肌肤,故见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不利。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栀子有清泄三焦之力,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大黄有清热解毒通腑之功效。因为“胃实失下”则热邪内郁,蓄积化火,可向“急黄”演变。《诸病源候论》谓:“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吴又可也曾提出,阳黄之阳明腑实证者,在茵陈蒿汤中以大黄为君药,所以大黄的通脏腑作用,对减轻热毒及退黄作用,不容忽视。加减中:黄芩,板蓝根,虎杖以清热解毒。半夏,竹茹g以降逆止呕,郁金,枳壳,川楝子,木香以疏肝理气止痛。升麻,连翘,大青叶以清热解毒,车前子,猪苓,泽泻以渗利湿邪,柴胡以疏肝理气,郁李仁润肠通便,厚朴燥湿除痞。诸药合用,清利湿热,前后分消,使湿热从二便排出,湿热除则黄疸自退。因此,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军汉,陈兆修,程桂真.中医内科学【M】.1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08:156-163.
【2】吴红彦,周天寒,汪欣.方剂学【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195-196.
- 上一篇:私处不可过分清洁正确护理应是这样的
- 下一篇:神门的准确位置图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