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的三大法则老祖宗留下的3条养生法
2024年04月28日 爱答资讯网
老祖宗留下的3条养生法则,你是否知道
有一个真实案例,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认为自己年轻
,身体好,因此一心扑在工作上,结果劳累过度,突然病倒。经检查发现患上癌症,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丢下了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这个案例,代表大多数人的现状,平时自我感觉良好,就忽略了对身体日常的保养,盲目透支健康。等到身体出现问题了,再回头补救。
殊不知,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日常的维护远胜于故障后的维修。
养生法则一
春生夏长,春夏养阳
春天主生发,推陈出新,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的活动也要顺应自然规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是这个道理。
夏天主长(念第三声)、盛,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华实,人要顺应夏长之气,积极活动,释放旺盛之气。
现代人,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被人推崇的。比方说:塑身衣。人们追求美,是对的,但是不能不顾后果。塑身衣,只是看起来很美,其实是一种束缚的衣服。对人体的正常代谢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大家都知道
,人体的皮肤表面分布着大量的毛孔,这些毛孔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在春夏两季,如果人在春天穿着塑身衣,一定会伤身。因为春主生、发,就像一颗种子,本来要发芽,却被厚重的硬泥土死死压住,不能与外界沟通
,又缺少水分,可能就被扼杀了。人要穿舒适的衣服,尤其是春天,那些极度紧身的衣服,看起来体型美,长期如此,各种病灶就埋下了。
夏天,人贪凉,有些人过度依赖冷气,没有空调就活不下去。夏天,本来就是盛、放的季节,人整天窝在空调房里,汗腺都没排过毒,所谓的空调病,其实是身体功能失衡导致的。该排放的,没有得到排放,人就会生病。
养生法则二
秋收冬藏,秋冬养阴
很多人,一年四季都早睡早起,以为这是好习惯。其实不然,中国古人在生活起居方面就很讲究“顺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言:“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因此顺应四时,才是好习惯。冬天,就要早睡晚起,养阴护阳。
冬天顶着寒风早起晨跑的人,是逆时而动,秋收冬藏,冬天要藏的,你却在动,动就是在损耗阳气,眼下看是没问题,时间久了,必伤肾气。到了转年春天,因体内阳气储藏不足,身体就会出现衰弱的征兆。
饮食也是一个大问题。
现代人在饮食方面常犯的错误是,该吃的不吃,不该吃的乱吃。这里面讲的不只是吃的东西,还有吃的时间。
有的女孩,总担心自己太胖,冬天也不怎么吃东西,盲目减肥。身材是保持得挺好,可是每天都是手脚冰凉,动不动就感冒、咳嗽,这是因为违反了“冬藏”的规矩,该藏的时候没有做到。马还懂得养膘过冬呢,人为了减肥,却盲目地不吃东西,或者乱吃东西。其实,冬天胖几斤,夏天瘦几斤,都是正常的情况。
养生法则三
不治已病,治未病
熟悉养生之道的人,饮食起居,遵守四时的规律,顺四时之气,不逆气,与天地之气相和,所以身体康健,极少会生病。因为重视养生,一有偏差就会及时修正,不会等到真生病了才着急,才去四处求医问药。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人等到生病了,才去治病,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马上要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都是为时已晚。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病中作》诗中有一句“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
我想用这句话奉劝大家,不要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就忽略了健康管理、忽视了身体的保养,要知道,健康的生命禁不起挥霍。年轻的时候拼命赚钱,老了却用赚来的钱看病。何苦呢?身体好时不注意饮食起居的节律,作息颠倒、胡吃海塞,透支了身体,到头来不能吃也不能喝了,图什么呢?
其实真正的养生之道很简单,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应四时,该出汗就出汗,不要怕热;该收藏,就收藏,不要损耗阳气;该吃就吃,不该吃就不吃。要扭转观念,重视预防,而不是重视看病。身体垮了,一切都是空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文化康养小镇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