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答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倒悬养生道生命的不熄之火浅谈养生主

2024年04月28日 爱答资讯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认知或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弄得身心疲惫,如果再执迷不悟汲汲以求,就会更加疲惫不堪了。

同样的意思,庄子在《秋水》写道,“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庄子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要放弃知识吗?不是,而是提醒人们不要执著“知”,“知”是非常局限的,迷信于“知”对于养生来讲是不利的,以“知”养生更是南辕北辙。

我们的知是相对的,也是局限的,即“知无涯而生有涯”,孜孜求“知”,只会带来更多的是疲惫与迷乱。一定的“知”是必需的,但不能迷信“知”,自以为是。

该怎么办呢?那就是老子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追求学问越多越好,但体悟大道却越少越好。在某种程度上讲,知识也是得道的障碍。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思想往往是僵化的,总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与真理。

大道本身是不变的,但能一变应万变,所以我们要舍弃僵化的认知,要学习把握世界的自然之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样才不会“殆已”,这才是养生之道。“为道日损”,就是做减法,一天天减损认知的干扰,直接体认万物的自然之道,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接着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好像庄子并不反对小恶,因为大恶离刑罚更近一些。这显然不是庄子的旨意,人们关于善恶的认知与行为,对于养生而言,也是一种障碍或伤害。近名之善与近利之恶,都是人们的功利心使然,对身心都是一种负担与伤害。这如同用刀去割筋砍骨一样,过早地残损自己的身心。

应该怎么做呢,就是“缘督以为经”,就是顺其自然,虚极静笃,返朴归真,远离善恶是非,远离价值判断,远离知识干扰,因为这些东西不是自然的东西,不是事物的本来,而是人为的附加假设,是人们自己划地为牢,自作自受。

人的认知与知识都是有局限的,对人的自然本性是一种负担与伤害。对养生而言,人的认知与执著,其潜在威胁与伤害常常为人所不识,“(生)有涯随(知)无涯,殆已”,只有得道的人才能认清这个现实。

真正得道的人是不会局限一切的,尤其是人的思想看法立场等一切主观的东西,当然身体,以及一切外物也不能局限我们的自由之心,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在一个更加恢宏宽广的背景下得以展开,从而超越生死,超越时空。

在现实条件下,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致虚守静,就是庄子讲的“缘督以为经”。“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不是目的,只不过是“缘督”的自然结果而已。

“缘督”的督,有中空之义,任督二脉为人身总枢纽,任脉在身前之中,督脉在身后之中,二脉中空通畅,人才有精气神。

缘督是形象的比喻,与庄子讲的“心斋”,老子讲的“致虚极”,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自然养生,以虚养生。修心养生要务虚,为人处世要务实。

随后,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简直是一场行为艺术秀,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哲理讲座。庖丁如何解牛不是故事的主题,庖丁如何知牛之“天理”(如何悟“天道”,认清世界),如何解牛而游刃有余(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善刀而用(如何养生而长生),这才是庄子讲这个故事的主旨所在。(此不赘述,见拙文《庖丁的刀与道》)

庄子又举三例,以资证明“自然养生”,而不是“人为养生”,也就是老子讲的“生生之厚”。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公文轩看见右师感到很惊奇,“这是什么人呢,人人都有两只脚,他怎么只有一只呢?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人为的?”公文轩沉思,顿然有悟,自言自语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他只有一只脚,就像人的外貌不同一样,这是天生的,而不是人为的”。

这个独角戏式的小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不管一只脚,还是两只脚,只要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这就没有“惊奇”的必要了。你对待事物之所以惊奇,是因为它与你头脑中的模子不相符。

比如看到一只脚的就认定他是瘸子,这种认定是不自然的,不是事物本身。是什么不是什么,不需要你的认定,不是你认为什么就是什么。他天生就是一只脚,你怎么能主观地为他多加一脚,认定为瘸子呢?画蛇添足不可取,超越认知,顺其自然,做本色的自己就好了。

第二个故事也很简单。水泽里的野鸡走几十步才低头啄一口食,走几百步才会喝一口水。就是这样,它也不愿意被养在笼子里,尽管食水无忧,但它的野性呢,精气神还有吗,还能自然自在吗?野鸡尽管要为饮水果腹而奔波不停,但它能飞能走,无所不适,百鸡争鸣,乐焉其志。养在笼中,还是野鸡吗?徒有其形,而无其神,其不哀哉?这告我们,养生不在于养形,而在于养性养神。

第三故事是讲秦失吊唁老子的。老子死了,道友秦失前去吊唁,哭喊了三声就出来了。随行的弟子感到很疑惑,问师父“夫子是你的道友吗?”“是啊”“你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这合适吗?”“合适啊,开始的时候,我也认为老子应该是不生不死的至人了,现在才发现他也一样会死啊。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到有的老人像哭儿子一样伤心,有的孩子像哭父母一样悲伤。

老人孩子这样悲伤,一定为情所羁,原本不该这样的,这违背了自然之道,忘掉了我们的生命本来,古称为逃避天罚。老子该来的时候,应时而来,该走的时候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杂志社

,顺天而去,这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顺其自然,安时处顺,人就不会为喜怒哀乐所左右,凡情了尽,不浸于心,古称为解除倒悬,这就是自我解脱,正本清源

饮食保健电话

,返朴归真。

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养生要注意什么,把握生命的本来,秉持自然的禀赋

旅游纵览期刊

,不为俗情绑架,不被认知束缚,顺其自然,达观自在。

庄子讲的故事很精彩,如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无疑“庖丁解牛”是最亮的那一颗,这些珍珠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被庄子用一根线串在了一起,这就是“道”,这就是自然,这是生命的不熄之火。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被点燃的火却代代相传了下来,不知其终点在哪里。

这就是薪火相传,万事万物,乃至我们的生命,都像烛薪一样,都有燃尽的时候,但“大道”之火永不熄灭。体悟大道,循道而行,道是养生的魂,以道养生能超越一切局限,获得究竟的解脱与自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