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华人首位华人诺奖得主100岁杨振宁8
2024年04月28日 爱答资讯网
1
心有大爱。
1957年,对于杨振宁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他因为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华人首位者,杨振宁名声鹊起。当年他刚刚35岁,正是大展宏图的岁月。
2000年,《自然》杂志发起一次海选,选出1000年当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物理学家。
其中有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杨振宁也在其中。
在这些人当中,他也是如今唯一健在的。
2003年,杨振宁归国,在清华大学执教,全心致力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
期间,他先后捐出自己的2000多件藏品。
这些东西里,有图书、文稿、书信,还有字画、雕像以及影音资料等。
2
平和心态。
提到养生秘诀,杨振宁先生笑着说,“可能是基因好,也很幸运。”
他说的“基因”,其实并不完全是先天因素,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习惯。
对他来说,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精神是健康的最大帮手。
75岁那年,杨振宁被查出轻度心肌梗塞,借助现代医学技术,他的心脏搭桥术顺利成功。
杨振宁先生的“养心法宝”,就是读书。他认为读书比任何保健品都有价值,它能够滋润心灵血脉,抒发万种情怀,链接古往今来。
苦闷时读书,很快走出阴霾;
烦恼时读书,很快笑逐颜开;
失落时读书,很快激情澎湃。
研究发现,“读书不仅能增新知,促学问,博学多才,还能够预防疾病,养德健身。80%的疾病,都来自于来不好的情绪。
3
保持心静。
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心静,也是极好的养生、长寿之道。”
那些高僧长期坐禅,作家安心静思。艺术家融身自然
,科学家默默钻研,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静态”里浸泡,寿命却大多高过运动员。杨振宁先生的这个“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动不动”,而是适度当运动与内心恬静、精神集中的完美结合。
我们完全可以说,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量。
《黄帝内经》里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心境平和,恬淡安然,就能够精神抖擞、健康长寿;心浮气躁、焦虑不安,就会百病丛生,严重的甚至会危机生命
。4
少食多餐。
杨振宁先生喜欢定时给身体“充电”。
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每间隔2到3小时,他就会主动给自己少量“加餐”。
拿他的话来说,就是维持血糖值,达到身体所需能量的水平。
适量的含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纤维素的补充,能让人精神饱满,元气十足。
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这种生活习惯,自然也收到了良好的养生效果。
过去的日子里,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吃得少是迫不得已;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高,吃得少是一种自律。
遇到美味佳肴,不能用“填鸭”的方式吃饭,这是养生保健的起码要求。
5
细嚼慢咽。
上一点年纪,吃东西一定要慢,绝对不能跟小孩似的狼吞虎咽,大快朵颐。
细嚼慢咽,很有助于身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于给自己的健康打基础。
过去人们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对于健康之道来说,一张一弛,也非常必要。
现在很多人都认识到“慢慢吃饭”的重要性,一边细心享受美味,一边还能帮助肠胃助力消化和吸收。
人到了老年,身体各项机能都有所下降,消化能力也不例外,吃饭能“细嚼慢咽”,就是对消化系统最好的帮助。
消化好了,吸收好了,营养跟上了,人体健康就有了稳定的基础。
6
沐浴阳光。
俗话说,万物成长靠太阳。
植物要生机勃勃,离不开阳光;人要精神焕发,也离不开阳光。
经常走出户外,适当晒晒太阳,对于一个人的身心,都很有好处。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到外面转一转,看一看,坐一坐,静静地洗个“日光浴”,就是给全身做按摩,给精神储备能量
。从医学角度上来讲,晒太阳不仅能刺激大脑皮层,让自己兴奋起来,保持快乐的“年轻态”,还可以给自己“补钙”。
7
拥抱自然。
不管是旅行,还是郊游,当我们看到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就会心旷神怡;当我们投身茂密森林,辽阔草原,就会神清气爽。
在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就会开心愉快,流连忘返;
在天地的美景中,吐故纳新,协调阴阳,就会热情洋溢,电力十足。
我们都知道,大气中的负氧离子有“天然长寿素”的美称,经常呼吸这样的空气,利于长寿。
绿色植被多的地方,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就很高,对于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8
适当运动。
在诸多运动项目里,杨振宁先生首选散步。
著名作家卢梭说,散步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
,脑筋才会开动起来。大科学爱因斯坦也曾幽默地称,散步是他的“贴身伴侣”。
杨振宁先生每天都抽空,随便走一走。不论是房间里,院子里,还是街道上。
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散步,恰恰是对脑力劳动者最好的休息。
常言道:“早起一百步步,不上中药铺”;也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