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丰与阳都之关系考证汉朝琅邪人氏诸葛丰
2024年02月21日 爱答资讯网
诸葛丰与阳都之关系考证 汉朝琅邪人氏诸葛丰是否与诸葛亮有关系
《汉书·诸葛丰传》记载:“诸葛丰字少季,琅邪人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也。”《三国志·诸葛诞传》也记载:“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也。”《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曰:“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诸葛丰与阳都是什么关系呢?本文试从他的生卒年限和籍贯考察入手,推导出他与阳都之间的关系。
再看,方志的记载。
魏晋以前史籍中从来没有诸葛丰为“诸县人”的记载。最早将诸葛丰记载为诸县人的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版《诸城县志》。该志《列传》序曰:“志与史同也亦异也。扬往迹以激将来同也。史编天下之大,志录一邑之下。采择若有所逸,数传而后,虽居同里闬之人,欲访其遗事而不可得,乌岂其有志哉?”显然,史书未明载之事,志书可以钩沉而记之;历史人物籍贯笼统者,志书亦可细化而记之;籍贯不清者,更可考证将其记入本籍。该志设有《列传》一目,记入列传的第一人是孔子的弟子公冶长,因为“《史记》云齐人,《家语》云鲁人。”“其墓在今县境”,便将公冶长记入诸城县籍。第二名便是诸葛丰,在其传略后陈述了记入诸城县籍的理由:“丰之后亮瑾至三国时大显。按:瑾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曰:‘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丰传但云琅邪人而已,姓诸葛,岂其始徙者欤?” 因为《汉书》仅说诸葛丰是琅邪人,未名县籍,《吴书》又说诸葛是因诸县葛氏到了阳都后才改为诸葛,该志便推测诸葛丰原为诸城县籍,后来迁到阳都才成为阳都人了。
清雍正十二年(1734)以前,诸城隶属于青州府。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版《青州府志》“人物篇”还没有记载诸葛丰,清咸丰九年(1859)版《青州府志》才将诸葛丰记载为诸城籍人,传略后的按语基本全文引用了乾隆二十九年(1764)版《诸城县志》所载诸葛丰传后的按语。这也可以看出,咸丰九年(1859)版《青州府志》是采用了乾隆二十九年(1764)版《诸城县志》的“研究成果”的。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这样认为:诸葛丰祖籍琅邪诸县,在祖籍地诸县为琅邪“郡文学”,当时姓葛名丰;葛丰这一支迁居阳都后,以郡望加姓氏称之为诸葛;民间人仅是称呼而已,而葛丰是有“郡文学”身份的人,便正式以诸葛为姓,以诸葛丰之名行于世;诸葛丰在新籍阳都被贡禹纳为僚属而出仕,出仕后也以诸葛丰之名为官;诸葛丰虽已徙居城阳国阳都县又改单姓葛为复姓诸葛,因时间不长,仍以原郡望琅邪为籍。因此,诸葛丰自己既不自称为“阳都人”或“城阳人”,也不便自称为“诸县人”,只按原郡望自称为“琅邪人”,《汉书》也就记载为“琅邪人也”。至于诸葛丰何时迁往阳都,根据现有资料已难以确考了。
三、诸葛丰与诸葛珪
诸葛珪是志书明确记载的以阳都为籍贯的第一个诸葛氏,也是间接表述为诸葛丰裔孙的第一个诸葛氏。诸葛珪的生年史无记载,他的去世之年,据清人张澍引《诸葛氏谱》载“珪死时……亮年八岁”推知,时在公元188年。若诸葛珪35岁生子诸葛亮,则可推知诸葛珪生于146年前后。诸葛丰到诸葛珪已历250年左右,若平均30年左右传一代,至少已传到了第八代。现世几大宗《诸葛氏宗谱》都遵诸葛丰为始祖,并言称诸葛珪是诸葛丰的五世孙,如浙江兰溪诸葛氏族谱薛笃弼《序言》:“司隶校尉丰公,刚特秉节,五传至珪,为泰山郡丞。”江苏丹阳诸葛氏族谱还具体记载了自诸葛丰至诸葛珪前后共五世的衍生关系:丰生衍、衍生宏、宏生俨、俨生逮、逮生珪。五世的名字和衍生关系,由于缺乏史书记载相佐证,难以确认或否定。但诸葛丰与诸葛珪两者生年相距250多年,若前后共有五世,那么只有一世到四世都是62岁多一点生儿子,才有第五世诸葛珪出生于公元146年左右这一结果,这显然是不合于正常规律的。由此可以认定,诸葛珪是诸葛丰的裔孙固然有史可证,但诸葛丰“五传至珪”是不确凿的。
( 2012年11月17日于广西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