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答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机

南昌去火养生茶健康饮料一个家族三代中医夏

2024年04月28日 爱答资讯网

大汗淋漓时,

冰箱里拿出一个冰激凌,

两三口吃完!

口干舌燥时,

拿瓶冷饮,

咕咚咕咚一饮而尽!

很多人喜欢在炎炎夏日,拿冷饮“续命”,孰不知,却可能伤了身、害了命!

一代名医立下家规:

家人后代不允许吃冷饮!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名医邹云翔老师就立下家规:

家人后代什么都可以吃,就是不允许吃冷饮!

邹云翔教授,一代名医,我国中医肾病学奠基人,著名中医学家,肾病、老年病专家。

邹云翔教授的女儿邹燕勤

知识文库期刊

,同样是一位肾病专家。85岁的邹燕勤女士,看起来却像58岁,家族三代人、80多年研究中医肾病的,一家三代人都是慢衰老+身体好。

邹燕勤介绍,家族饮食原则也没有什么特别,也没有什么忌口。

不过据媒体报道,她父亲邹云翔去世前,曾留下一句话:不论研究学问到多深,有一条铁规不能破——不准家人和孩子们吃冷饮!

邹云翔女儿 邹燕勤

国家级名中医宣桂琪:

40岁起戒掉了冷饮!

据杭州日报报道,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宣氏儿科”第三代传人 宣桂琪说:二三十岁时,我偶尔吃吃冷饮,四十岁以后,我就彻底戒掉了这个习惯,平时只喝温开水。

冷 菜 冷 饮 吃 不 得

1、冷饮伤阳气

《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夏季人体的阳气外发,气血的运行也相应地旺盛起来,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2、冷饮伤脾胃

中医认为,胃喜温不喜凉,冰冷食物对胃伤害大。

长期过量的冷食物进入胃,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

农家参谋编辑部

,有可能会引起慢性胃炎。

不同人群,都应少吃冷饮

老年人:避免诱发隐形疾病

中医介绍,人到老年,吃药药效不好、营养补不上,情况多半在于脾胃不好。中老年人食宜缓、淡、暖,不要吃冷饭冷菜,更要少喝冷饮。

如果大量喝冷饮,会致使老年人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容易诱发脑溢血。

男人:当心诱发心梗夺命

冷饮,一般人会想到是甜品,因而男人吃冷饮好像没有特别的禁忌。但是豪饮啤酒这种常见的行为很容易被忽视:啤酒一般都是冰的呀。

据媒体报道,家住青岛市南区的胡先生因为在一家路边摊喝了凉啤酒,没想到回家睡到半夜突然大汗淋漓。家人将他送到医院,经检查,胡先生被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哮喘患者:吃冷或诱发哮喘

因为哮喘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增高,在冷饮经过食管时,可能会使气管温度骤降,产生支气管收缩,可能会诱发哮喘。

网络配图

此外,有些人在吃冷后身体不适,那也不要再吃了:

冰淇淋头疼:吃了低温的食物,刺激血管收缩,通常表现是额头疼。

牙齿敏感:无论是冷的还是热的食物,都可以刺激到牙本质,感觉不适刺痛,需要尽早去口腔科治疗。

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易激的症状多种多样,其中有些人就是一吃凉的就拉肚子。

部分月经周期中的妹子:大部分月经中的女性在吃了冷的食物后会引起痛经。

孩子:过度吃冷饮,会影响发育。因为冷饮会刺激儿童较弱的肠胃,让胃口不适,导致患儿各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及吸收障碍。

吃冷饮不能清心火

冷饮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让人感觉能够“瞬间降火”。

而实际上,贪吃寒凉食品和冷饮不仅不能清心泻火,反而会损伤脾胃,过于贪凉图痛快,只会损伤人体阳气

经营管理者

对于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如果外感风热,出现发热寒颤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具有清热泻火、凉血退热功效的药物,避免发生病变。

想解暑,吃冷饮可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其实喝温热的饮品,反而更解暑

校园英语电话

,而且更养生!

最解暑的饮料

最佳饮料:热茶

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每100克茶水中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绿茶10.7毫克,红茶24.1毫克),既解渴又解乏。

据英国专家的试验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乃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但提醒别喝太热的茶哦!

*不要喝烫茶(超过60℃),饮食高温会刺激食道,容易引发炎症反应,出现癌变。

最解渴:温热水

温热的饮品,比如温开水,也就是煮沸后自然冷却至20-25℃的白开水,既能迅速解渴,又不会引起肠胃不适。

而且,喝稍微温热的水能引起血管扩张,促进排汗,将体内的热量带出,使体温真正下降,就会感觉非常凉爽。

姜茶乌梅饮:吃坏肚子来一点

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姜有利于阳气的升发,可以在夏天时后吃一些。这款姜茶乌梅饮,有利于暖脾健胃。

将生姜10克、乌梅肉30克切碎,和绿茶6克,以沸水冲泡,盖严盖子,温浸半小时,再加红糖少量。稍放一会,放温热后一次喝下,每日3次。

吃冷饮一时爽,

不吃冷饮一直爽!

夏天不要太贪凉!

来源 | 南昌晚报综合 人民日报 健康时报

编辑 | 赵雅晴

审定 | 陈佳勇

核发 | 舒琼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