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答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

儒家在战国时期输给儒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

2024年02月21日 爱答资讯网

儒家在战国时期输给儒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现在哪?

你们知道战国时期,儒家为啥败给法家?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当时的政治生态还是比较公平的:对统治者有用,就会被采纳,反之就会无人问津。所以儒家输给法家,只有一个原因:不实用。

儒家与法家的目标一致,但操作方式相反

儒、法看起来势同水火,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目的:维护、强化君权。《史记·太史公自序》就对此进行过分析,儒家“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法家者“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由此可见,他们的目标出奇的一致:明确等级、强化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历史上存在着一个看似荒诞却很合理的现象:我们所熟悉的法家代表人物,都曾拜儒家为师,李悝、吴起的共同老师是孔子的直传门生卜子夏,李斯、韩非子则都是荀子的弟子。

而法家之所以抛弃师门、自成一派,则是源于一个最关键的分歧:该如何达成等级分明这一目的。

儒家的思路是复古,即重拾周王朝的礼制,加强品德教化,让人们安分守己、恪守自己阶级的本分,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法家则走的是完全相反的一条路线:严刑峻法,以赏罚来逼迫人们按照规则行事。

如果说前者是培养自觉性,后者就是以威逼利诱胁迫。这体现了两大流派对人性的不通看法:儒家认为人性本善(荀子除外),可以通过教化引导人们守礼节、知荣辱,就像三王(大禹、商汤、周武王)时期那样。

法家对此很不以为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早已不像上古时期那样淳朴,而是变得虚伪狡诈,商鞅说得很直接“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即:你是个好人,并不代表能让你接触的人都变成好人。而韩非子则更是点出了儒家理论的两大漏洞:

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可见,即使在这时,儒家仍有不合时宜、鼓吹古制、非议朝政的毛病;若思想混乱,则朝政自然随之动荡,这显然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因此,汉代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给法家的务实内核披了层仁义的外衣罢了。就像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要知道,当时的儒家思想已经经过了董仲舒等人的改良;由此可见,在数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家理念僵化到何种程度,这就是在那时它竞争不过法家的原因。不过法家也并非那么美好,它的最大弊端若归结为两个字,那就是“愚民”。

饮食保健期刊官网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美化生活官网

越野世界杂志社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杂志社

现代英语杂志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