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强人文子通玄真经第十卷上仁6
2024年04月28日 爱答资讯网
【原文】
文子问: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
老子曰: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与明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遍,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夫礼者,实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故礼因人情而制,不过其实,仁不溢恩,悲哀抱于情,送死称于仁。夫养生不强人所不能及,不绝人所不能已,度量不失其适,非誉无由生矣,故制乐足以合欢,喜不出于和,明于死生之分,通于侈俭之适也。末世即不然,言与行相悖,情与貌相反,礼饰以烦,乐扰以淫,风俗溺于世,非誉华于朝,故至人废而不用也。与骥逐走,即人不胜骥,托于车上,即骥不胜人,故善用道者,乘人之资以立功,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主兴之以时,民报之以财,主遇之以礼,民报之以死,故有危国无安君,有忧主无乐臣。德过其位者尊,禄过其德者凶,德贵无高,义取无多,不以德贵窃位,不以义取盗财。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取安。古者无德不尊
,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诛,其进人也以礼,其退人也以义,小人之世,其进人也若上之天,其退人也若内之渊,言古者以疾今也。相马失之瘦,选士失之贫,豚肥充厨,骨骴不官。君子察实,无信谗言,君过而不谏,非忠臣也,谏而不听,君不明也,民沉溺而不忧,非贤言也,故守节死难,人臣之职也,衣寒食饥,慈父之恩也。以大事小谓之变人,以小犯大谓之逆天,前虽祭天,后必入渊,故乡里以齿,老穷不遗,朝廷以爵,尊卑有差。夫崇贵者,为其近君也,尊老者,谓其近亲也,敬长者,谓其近兄也。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知贤之谓智,爱贤之谓仁,尊仁之谓义,敬贤之谓礼,乐贤之谓乐。古之善为天下者,无为而无不为也,故为天下有容,能得其容,无为而有功,不得其容,动作必凶。为天下容曰,「与兮其若冬涉大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广兮其若谷」,此为天下容。与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犹兮其若畏四邻者,恐四伤也,俨兮其若容者,谦恭敬也,涣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积藏也,敦兮其若朴者,不敢廉成也,混兮其若浊者,不敢明清也,广兮其若谷者,不敢盛盈也,不敢行者,退不敢先也,恐自伤者,守柔弱不敢矜也,谦恭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不敢积藏者,自损弊不敢坚也,不敢廉成者,自亏缺不敢全也,不敢清明者,处浊辱而不敢新鲜也,不敢盛盈者,见不足而不敢自贤也。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人,自损弊故实坚,自亏缺故盛全,处浊辱故新鲜,见不足故能贤,道无为而无不为也。【译文】
文子问仁义礼为什么比道德薄,层次低于道德,老子回答说:修养仁的,必定用哀痛和欢乐来辩论修养它的好处;喜欢义的,必定用收受和给与来阐明喜欢它的好处。四海之内,哀痛和欢乐不能普遍,竭尽府库内的所有财货,也不足以供养万民。所以喜欢才智不如修养道而推行德,顺应天地的自然之性,万物便自然各得其所而天下万民自然会给养充足。仁义也就依附而存在了。“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礼,是实情的修饰;仁,是恩惠的证验。所以礼是根据人情而制定的,礼不超过人情的实际,仁不能超过恩惠,悲哀出于情,送死称于仁。
养生不强人所不能及,也不要绝断人所必需,而在于度量适宜,这样非誉就没有缘由产生了。所以制定乐律只要合适就足以欢喜,能明白了死生的分别,也就通晓了奢侈与节俭的适度标准。末世却不是这样,言行相背,情貌相反,礼巧饰以烦多,乐搅扰以淫乱,风俗沉溺于世故,非誉聚集于朝廷,所以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被废而不用。与骏马竞跑,人不可能胜过骏马;人坐在车上,骏马就战胜不了人。所以善于利用道的人,利用他人的资质以建功立业,以他人之所能,来完成自己所不能。君主按时使用民力,人民就回报以财,君主以礼待其人民,人民就报之以死,所以危亡之国没有安定之君,有忧虑之主就没有欢乐之臣。德行超过其位的人就受人尊重,俸禄超过其德行的人就凶险。
德贵者不在位高,因义者索取不多。不是因为有德但是却高贵的人,是窃取地位者;不是因为义而索取的人,是偷盗财物者。圣人安贫乐道,不因为欲望而伤害生命,不因为贪利而连累自己,所以不违背义而妄自谋取。古代的时候没有德行不能尊贵,没有能力不能做官,没有功劳不能赏赐,没有罪行不能诛杀。以礼为标准选取官吏,以义为标准辞退官吏;不随便进宫,也不妄自辞退。小人横行之世,选取有道德的人做官比登天还难,辞退官吏就好像使其跌入了深渊。我们说古是为了检讨现在的过失啊。
一般人说:小猪肥胖只能杀掉吃肉,骨瘦如柴不是做官的人;以此相马而不选瘦,选士而不选贫,就会有过失。君子会审察于实际,不会听信谗言。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就不是忠臣;劝谏而不听,就不是圣明的君主;人民陷于困厄痛苦之中而不忧虑,这就不是贤明的君主。所以保持个人的节操,为国难而死,这是人臣应尽的天职啊;寒冷有衣穿,饥饿有饭吃,这是慈父该有的恩德啊。
能以大事小的人是善变之人,以小犯大的是逆天之举。这种人开始虽能登天,但最后必跌入深渊。所以乡里按年龄对待,老弱和穷困的人不遭遗弃;朝廷根据爵位相处,尊卑有差别。
为什么尊敬有地位的人呢?因为其地位和君相近;为什么要尊重年纪大的人呢?因为其年纪和双亲相近;为什么要敬重比我年长的人呢?因为其和兄长相近。
出生就尊贵的人骄傲,出生就富贵的人奢侈,所以富贵者如果不能用明道自我照鉴,而能不做坏事的人就很少了。学习不满足,这是所用来治身的;教导而不厌倦,这是所用来治民的。有贤师良友在一起,而去做坏事的人就很少了。
能知道什么是贤就叫做智,能爱戴贤者就叫做仁,能崇尚贤能的就叫做义,能尊敬贤者的就叫做礼,喜欢贤者的就叫做乐。古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无为而无不为,不治而天下无处不治,所以就能被天下所容,能得天下所容,虽无为而能有功业,不能得天下所容,行动就必然有凶险。能为天下所容者,“与兮其若冬涉大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广兮其若谷”。所谓与兮其若冬涉大川者,是不敢行进啊;所谓犹兮其若畏四邻者,是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所谓俨兮其若容,是谦虚恭敬啊;所谓涣兮其若冰之液,是不敢积累贮藏啊;所谓敦兮其若朴,是不敢苟取成功啊;所谓混兮其若浊
,是不敢清澈明亮啊;所谓广兮其若谷,是不敢盛满盈溢啊。所谓不敢行进者,是说后退而不敢争先;所谓害怕自己受到伤害者,是说坚守柔弱而不敢矜夸;所谓谦虚恭敬者,是说自处卑下而尊敬别人;所谓不敢积累贮藏者,是说自我损弊而不敢坚强;所谓不敢苟取成功者,是说自我亏损而不敢自满;所谓不敢清澈明亮者,是处于混浊屈辱而不敢标新立异;所谓不敢盛满盈溢者,是发现不足而不敢自以为贤。道这个东西,有退才能有先,有守柔弱才能有所骄傲,有处卑下才能有高于人,有损弊才能有坚实,有亏损才能有全盛,有混浊屈辱才能清新美好,有见不足才能显贤达,道这个东西是无为而无不为的。